70岁才开始自考,如今她已考过9门!分享你一些自考经验
不上大学一定会后悔吗? 那些没考上的人后来怎样了?
从普工到白领,从高中到本科,学霸原来是这样炼成的
您的位置> 学员故事> 故事详情
在四川绵阳一户人家的阳台上,白发苍苍的老人佝偻着身子坐在书桌前,双手捧着书,透过厚重的镜片读着她喜欢的文字。
这位奶奶叫李启君,今年75岁,是一名正在努力备考的考生。18岁时的一场重病,让成绩优异、爱好文学的她与高考失之交臂,大学梦也止步于此。
大半辈子岁月如白驹过隙,70岁时,一次偶然的机遇,让她下定决心报名参加四川高等教育自学考试,计划自学12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并通过考试、论文和答辩,重拾少女时代的梦想。
一生青春,一生学习
走进李奶奶的家,穿过玄关便是宽敞明亮的客厅,三面转角式沙发显得格外舒适,茶几上整整齐齐地放着几本书,都包了干净的书皮。
她的“书房”却是在卧室不足5平方米见方的狭小阳台上,北向,下午四点钟时已经没太多光线。
“这里比较安静,适合一个人看书学习。”
李奶奶是个爱书之人,无论是教材、复习资料还是课外书,她都用超市购物宣传单包了干净的书皮,好好存放着。翻开一本辅导资料,上面满是密密麻麻的字迹和她用彩笔勾画的重点。
她为自己制订了周密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,家人是她坚实的后盾。每天清晨五点半起床,简单吃过早饭便开始了一天的学习,除去午间休息一个半小时和晚饭后看电视,读报纸,其余时间全部用来学习。
李奶奶告诉记者,如今她的记忆力大不如前,视力也严重下降。自从两年前得了类风湿关节炎,住了两次院,手抖得厉害时几乎握不住笔,膝盖也僵硬得难受,最严重时坐下站起来都需要女儿搀扶。
“但是学习就像运动员平时训练一样,虽然会有伤病,也一定要重复练习,一天都不能放松。”
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良好的文学素养和一定量的知识积累,这对于只有初中文凭的李启君来说并非易事,五年的备考过程中,她攻克了重重难题。
现代汉语这门课需要掌握汉语拼音,李奶奶就跟女儿学,经过大量的练习,一次就考过了;古典文学需要熟记并理解文言文和古诗词,她就从市图书馆借来了《古代汉语词典》和《唐诗、宋词、元曲三百首》,对照注释一首一首背诵、理解。
每一次进考场,周围的年轻考生都会对她投以惊讶的目光,然后是满眼敬佩和感动。她走路蹒跚,行动迟缓,由于写字很慢,经常最后一个交卷,但监考老师总是对“李阿姨”格外照顾,有时把她送出考场,送到车站。
“我用5年时间考过了9门,还有3门最难的,今年准备攻下一到两门”,老人家语速很快,声音洪亮,“古代汉语最难,考了三次,但我还是很有信心,不抛弃不放弃,总能攻下来。”
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
李启君的文学梦始于小学五年级,那时她的一篇作文习作被登在《中国少年报》上,还被班主任在全班诵读,这给了她莫大的鼓励。
六年级时,她成为全校考上初中的两个女生之一。从初中到高中,天资聪颖的她一直成绩优异,语文成绩常年排名第一。
就在她以为大学生涯已近在咫尺的时候,命运却和她开了个玩笑。
高二下半学期,她结束农活返校后,被确诊患上肺结核,从此身体每况愈下。以当时的医疗水平肺结核算是难治之症,她在老师的劝说和同学的非议下不得不放弃学业,回家养病。
图片
“可惜那时候不兴复读,一旦失去考大学的资格,这辈子就很难再有机会了。”
上世纪80年代初,国家开始实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。李启君在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后,内心蛰伏已久的“蝴蝶”似乎被唤醒了,冲动之下就把汉语言文学的自学教材都买好了。
但一想到身上担子重,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家人,丈夫经常出差,李启君只得把心中的想法压了下去。
2015年4月的一天,李启君出门看病,经过一处校门口时,被校园里拉起的巨大红色横幅吸引了:“人生有限,知识宝贵,祝自考学生考试成功!”
她心中激动不已,多年的执念再次涌上心头,她暗自下定决心重圆梦想。
图片
“我那天回家后就和丈夫、女儿提起这件事,没想到他们都非常坚定地支持我”,李奶奶回忆道,2015年她只备考一个多月就通过了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》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》两门科目,一下就有了很多信心。
被问起今年的计划,李奶奶有些害羞地笑了:“去年10月的三门考试都没通过,今年又赶上疫情,4月的考试被推迟了,我计划攻下一到两门。”
“如果还没通过呢?”
“那就转年继续考,生命不息,奋斗不止。”
故事是别人的,方法却是相通的。总结李奶奶以70高龄自考过9门的经历,我们发现有这些方法值得借鉴!
1、制造专门的学习环境、书本文具的仪式感,让李奶奶有一个能静下心的角落,专注学习。
2、时间规划合理,专时专用,用时间换成绩。
3、死磕精神,不认命,就拼命。把学习变成长期的习惯,反复训练,不松懈。
其实,李奶奶之所以做的比很多年轻考生还要好,是因为她始终相信自考值得,自己值得。
希望每个自考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意义,内心坚定不动摇!
“生活不能等到别人安排,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;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,你总不枉在这人世上活了一场。 ”
——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
您的位置> 学员故事> 故事详情
一场考试不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,但有些考试例外,比如——高考。
今年有1071万人参加全国高等教育入学考试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“考大学”,有些人的人生会在这场考试之后,发生微妙的变化。
故事的第一位主人公却根本没有资格踏进考场的门,她说:
“我其实中考成绩还不错的,可家里没有供我上高中。”
“我当时什么都不懂,初中毕业后身边的小姐妹都去打工,我也是一样的。”
阿云老家在四川某农村,她自称中考成绩还不错:“本来有机会去县城里面读高中,但是家里还有弟弟妹妹,父母就没再支持。我也不觉得有什么,当时都这样,有什么好委屈嘛!”
但过了几年之后,她有些回过味来,觉出自己有些太年轻了,不该早早地进入社会。
“说是进入社会,其实就是打了几年零工,都不稳定。然后有人上门找我爸妈给我介绍对象。现在回想,我的性格太被动,自己没有主意,刚到年纪就领证了,现在也后悔。”
让阿云感到后悔的第一件事,是身上的责任太重,两口都年轻,可以说“刚刚有点大人样”,结果孩子都生了2个了。
“很多时候做决定都要顾着孩子,以孩子为先。束手束脚的,明明我自己的事情还没搞明白啊!”
第二件后悔的事,就是没有读高中,尤其几年前她弟弟去参加高考,眼见着一家子围着他转,说不羡慕是不可能的:“其实我从小就脑瓜好,我要是读书,去高考,没准也能上好学校。那时候我还回去看我弟弟,问问有啥我能帮忙的,他那个涂卡的扁头铅笔我都觉得很新鲜,瞬间嫌弃自己。”
“可惜,人生没有办法重来了。”
阿云现在最不解的问题是:考试那点辛苦,她愿意去承受都没机会了,那些有机会的人为何不珍惜呢?稍微努力一下,怎么都能有学上吧?
如果阿云还只是一个错失机会者,站在门外去想象、去羡慕接受教育的幸福,第二位主人公则带来了一个旁观着的视角。
他说:“我本来不觉得上大学有什么,老同学却告诉我,我是错的。”
“我只是读了普通二本,但我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同学,现在都不怎么联系了。不是我刻意疏远,而是我们所在环境、个人想法全都不一样,不知不觉就渐行渐远。”
李廷的初中同学邹强就是他口中没有考上大学的人。邹的父母一直在外打工,很少管他,他的成绩就一直一般,中考后去了一所职高读书。
“依他的性格,根本不愿意在职高里待到毕业,我记得读了一年就去投靠父母,跟着做生意去了。我最近一次联系他还是在同学群里。头像是他穿坐在轿车里的自拍。看上去生活很不错”
两人加了微信,互相寒暄之后了解彼此近况,李廷才知道当年那个瘦小的同学,如今竟然跟着师傅在海上讨生活,风里来雨里去的。
“也是家里的顶梁柱了,凭自己的踏实肯干,做人精明,他现在有车有房有家,说话感觉很自信的!反倒是我,除了工作环境舒服点,挣得钱未必有人家多。”
直到李廷看见了邹强在高考日发的朋友圈,邹强写的是:
“大学这事儿,命里有时终须有,命里无时莫强求。”
李廷说:“我就跟他回复:‘确实不重要,还是看个人的本事’。结果他一听就生气了,质问我:‘你懂什么!’”
那个时候李廷才明白,自己的情商有点低了,不想上大学,和没机会上大学是两个概念。
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遗憾不是能被物质生活淡化的:
“我可能只看到了他的生活美满,没去想过一个初中文凭的人,要付出怎样的辛苦才能把过上这样生活。”
自考生王卉通过自考拿到了学历。她一直有个大学梦,没想到全靠自己就实现了,她一开始还以为很难呢。
不仅她觉得难,当时,她那上初中的女儿也觉得难,不止一次问她:“妈,您这么大岁数了,每天学什么劲儿啊!”
她说:“学到老活到老,何况我还一点都不老,你凭啥觉得你妈妈没这个本事?”
“年纪是有点大,但是比那些个上新闻的大龄考生,我还是很年轻的。”
王卉的经历非常典型,参加过高考,但是没考上什么好学校。自己叛逆,也不想读书了,觉得挣钱更实在。
“我就是傻,我们家老人也不拦着。只能说观念都太落后了,一家子没一个明白人,谁上过大学啊?谁都不知道读书读出来能干嘛。都想着赚钱还能吃能穿。”
王卉一开始后悔,渐渐地认命,孩子长大一些之后又觉得不甘心。
“整天督促孩子写作业,那么小的孩子一天能写那么多字,我还不如她?我想不通。我也不愿意做那种自己飞不高,拼命让自己孩子飞的家长,感觉很无能。也想做个榜样,也想上回大学,不在乎文凭,知道人家学的是什么就好。”
因为心态放松,自己又憋着一股好强的冲劲。她慢慢地自学考过了专科。等孩子初中毕业,她已经快把本科考完了。
“我想说高考真的挺重要,我跟孩子也是这样说。我查了查中国有多少人能上大学,原来只要顺顺利利参加高考,再不济也能读个专科。可惜的是很多人没机会读高中,早早地失去了机会……”
“我曾经以为能够接受已有的忍受,忘了去自信,忘了去拼搏,其实自己一直都可以。”
您的位置> 学员故事> 故事详情
第一次见到廖女士是在视频里,高领毛衣打底,外面是一件深色西服,说话不急不缓,条理清晰。上面的这一段正是她形容的过去的自己,说到在车间工作三班倒的日子时,恍如隔世。
看着她现在的样子,我也很难想象车间工作的她。
“是什么让你在这个年纪还要决定学习呢?s是家人的鼓励吗”
“不是”廖女士说,“我老公其实是不支持的,他说我都这么大的岁数了,还折腾什么啊,但是我没有听他的,我想更好一点”。
命运的齿轮在那一瞬间开始转动
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信息茧房里,说起来搞笑,互联网时代,接受新信息竟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正如想要更好的廖女士,并不知道该如何开始。
但谁也想不到,契机竟然是社区的一次免费培训。
“当时社区有一个免费培训从业资格证的课程,我去了,2个月,我坚持下来把从业考下来了”。
学习之路,就这样被开启了。
坎坷之际的偶然相遇
从业资格证的顺利通过无疑给廖女士打了一剂强心剂,也让她迈上了通往会计之路的第一步,但是很快,她就遇到了困境。
“听说从业考完之后可以考初级,我就报了一个班,但是那个老师我觉得他讲的不怎么样,也听不太懂,我就在网页上随便搜,意外看到了高知闫老师的初级免费视频,没想到很容易就听明白了,我就在高知报了初级,也考过了初级,同时认识了高知”。
“初级考完本来是想考中级的,但是我只有高中学历,所以2017年,我就报了一个自考专科,考到2019年4月。考完之后,又报名了自考本科,现在完成了2个考期了,马上也要考完了”。
在这个阶段,公司老板“劝退”了原来的会计,廖女士于是成为了公司的会计人员。
图:廖女士听课所做的笔记
改变,不只是工作
谈及学习给晓春带来的改变,晓春直言,那简直“太多了”。
“首先就是工作上面,跟以前比肯定是天壤之别,工作轻松的多,待遇也比之前好的多;然后就是生活方面,会拓宽自己的视野,学的东西多了,格局也会变宽;最关键的是学习这个过程带给我的,现在遇到工作上不会的东西,不再想着这个我不行,这个我做不了,而是会选择去面对,尝试自己去解决”。
廖女士还举了一个工作的例子,因为做的是会计,政策变化非常频繁,所以经常会去网上找一些有用的信息,说来简单,换成过去的自己,简直难以想象。
每天努力一点的人,其实已经甩你很远
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一个公式,看到廖女士的那一刻,瞬间勾起了我的回忆。
面对忙碌的工作和杂事不断的家庭,廖女士并没有悬梁刺股、废寝忘食、两耳不闻窗外事,她只不过是每天下班做好饭收拾好后,开始听直播,周末,带孩子出去上补习班或者疫情期间在家陪孩子上网课的时候,自己在一边默默学习。听起来很简单,但是这样的日子,已经重复了4年。
“想想自己做普工的时候,其实下班也就是追追剧,玩玩手机。现在也没什么变化,时间还是那些时间,不过我做了更有意义的事情”。
“我其实现在也想看剧,就每次考完试奖励自己一部,哈哈”。
我问晓春,辛苦吗。晓春笑了一下说,其实还好,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,高知App已经成为每天必须要点开的软件。
本科马上就要毕业了,晓春也要着手准备中级和CPA考试了,未来,高知将陪晓春走的更远,重塑职业未来,祝愿晓春遇到更好的自己。
后记
廖女士的故事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还在继续,回想起来,前前后后不过5年的时间,就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。
5年前的你如果像5年前的晓春一样,那你今天会在哪里,又会遇到哪些景色呢?而5年前的晓春,如果没有学习的念头,如果没有迈进那间免费培训的教室,如果没有在网上遇到高知的视频,她现在又在哪里呢?
幸运的是,晓春没有如果,不幸的是,你也没有如果。万幸的是,我们还有未来无数个5年。
在四川绵阳一户人家的阳台上,白发苍苍的老人佝偻着身子坐在书桌前,双手捧着书,透过厚重的镜片读着她喜欢的文字。
这位奶奶叫李启君,今年75岁,是一名正在努力备考的考生。18岁时的一场重病,让成绩优异、爱好文学的她与高考失之交臂,大学梦也止步于此。
大半辈子岁月如白驹过隙,70岁时,一次偶然的机遇,让她下定决心报名参加四川高等教育自学考试,计划自学12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并通过考试、论文和答辩,重拾少女时代的梦想。
一生青春,一生学习
走进李奶奶的家,穿过玄关便是宽敞明亮的客厅,三面转角式沙发显得格外舒适,茶几上整整齐齐地放着几本书,都包了干净的书皮。
她的“书房”却是在卧室不足5平方米见方的狭小阳台上,北向,下午四点钟时已经没太多光线。
“这里比较安静,适合一个人看书学习。”
李奶奶是个爱书之人,无论是教材、复习资料还是课外书,她都用超市购物宣传单包了干净的书皮,好好存放着。翻开一本辅导资料,上面满是密密麻麻的字迹和她用彩笔勾画的重点。
她为自己制订了周密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,家人是她坚实的后盾。每天清晨五点半起床,简单吃过早饭便开始了一天的学习,除去午间休息一个半小时和晚饭后看电视,读报纸,其余时间全部用来学习。
李奶奶告诉记者,如今她的记忆力大不如前,视力也严重下降。自从两年前得了类风湿关节炎,住了两次院,手抖得厉害时几乎握不住笔,膝盖也僵硬得难受,最严重时坐下站起来都需要女儿搀扶。
“但是学习就像运动员平时训练一样,虽然会有伤病,也一定要重复练习,一天都不能放松。”
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良好的文学素养和一定量的知识积累,这对于只有初中文凭的李启君来说并非易事,五年的备考过程中,她攻克了重重难题。
现代汉语这门课需要掌握汉语拼音,李奶奶就跟女儿学,经过大量的练习,一次就考过了;古典文学需要熟记并理解文言文和古诗词,她就从市图书馆借来了《古代汉语词典》和《唐诗、宋词、元曲三百首》,对照注释一首一首背诵、理解。
每一次进考场,周围的年轻考生都会对她投以惊讶的目光,然后是满眼敬佩和感动。她走路蹒跚,行动迟缓,由于写字很慢,经常最后一个交卷,但监考老师总是对“李阿姨”格外照顾,有时把她送出考场,送到车站。
“我用5年时间考过了9门,还有3门最难的,今年准备攻下一到两门”,老人家语速很快,声音洪亮,“古代汉语最难,考了三次,但我还是很有信心,不抛弃不放弃,总能攻下来。”
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
李启君的文学梦始于小学五年级,那时她的一篇作文习作被登在《中国少年报》上,还被班主任在全班诵读,这给了她莫大的鼓励。
六年级时,她成为全校考上初中的两个女生之一。从初中到高中,天资聪颖的她一直成绩优异,语文成绩常年排名第一。
就在她以为大学生涯已近在咫尺的时候,命运却和她开了个玩笑。
高二下半学期,她结束农活返校后,被确诊患上肺结核,从此身体每况愈下。以当时的医疗水平肺结核算是难治之症,她在老师的劝说和同学的非议下不得不放弃学业,回家养病。
图片
“可惜那时候不兴复读,一旦失去考大学的资格,这辈子就很难再有机会了。”
上世纪80年代初,国家开始实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。李启君在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后,内心蛰伏已久的“蝴蝶”似乎被唤醒了,冲动之下就把汉语言文学的自学教材都买好了。
但一想到身上担子重,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家人,丈夫经常出差,李启君只得把心中的想法压了下去。
2015年4月的一天,李启君出门看病,经过一处校门口时,被校园里拉起的巨大红色横幅吸引了:“人生有限,知识宝贵,祝自考学生考试成功!”
她心中激动不已,多年的执念再次涌上心头,她暗自下定决心重圆梦想。
图片
“我那天回家后就和丈夫、女儿提起这件事,没想到他们都非常坚定地支持我”,李奶奶回忆道,2015年她只备考一个多月就通过了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》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》两门科目,一下就有了很多信心。
被问起今年的计划,李奶奶有些害羞地笑了:“去年10月的三门考试都没通过,今年又赶上疫情,4月的考试被推迟了,我计划攻下一到两门。”
“如果还没通过呢?”
“那就转年继续考,生命不息,奋斗不止。”
故事是别人的,方法却是相通的。总结李奶奶以70高龄自考过9门的经历,我们发现有这些方法值得借鉴!
1、制造专门的学习环境、书本文具的仪式感,让李奶奶有一个能静下心的角落,专注学习。
2、时间规划合理,专时专用,用时间换成绩。
3、死磕精神,不认命,就拼命。把学习变成长期的习惯,反复训练,不松懈。
其实,李奶奶之所以做的比很多年轻考生还要好,是因为她始终相信自考值得,自己值得。
希望每个自考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意义,内心坚定不动摇!
“生活不能等到别人安排,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;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,你总不枉在这人世上活了一场。 ”
——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
一场考试不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,但有些考试例外,比如——高考。
今年有1071万人参加全国高等教育入学考试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“考大学”,有些人的人生会在这场考试之后,发生微妙的变化。
故事的第一位主人公却根本没有资格踏进考场的门,她说:
“我其实中考成绩还不错的,可家里没有供我上高中。”
“我当时什么都不懂,初中毕业后身边的小姐妹都去打工,我也是一样的。”
阿云老家在四川某农村,她自称中考成绩还不错:“本来有机会去县城里面读高中,但是家里还有弟弟妹妹,父母就没再支持。我也不觉得有什么,当时都这样,有什么好委屈嘛!”
但过了几年之后,她有些回过味来,觉出自己有些太年轻了,不该早早地进入社会。
“说是进入社会,其实就是打了几年零工,都不稳定。然后有人上门找我爸妈给我介绍对象。现在回想,我的性格太被动,自己没有主意,刚到年纪就领证了,现在也后悔。”
让阿云感到后悔的第一件事,是身上的责任太重,两口都年轻,可以说“刚刚有点大人样”,结果孩子都生了2个了。
“很多时候做决定都要顾着孩子,以孩子为先。束手束脚的,明明我自己的事情还没搞明白啊!”
第二件后悔的事,就是没有读高中,尤其几年前她弟弟去参加高考,眼见着一家子围着他转,说不羡慕是不可能的:“其实我从小就脑瓜好,我要是读书,去高考,没准也能上好学校。那时候我还回去看我弟弟,问问有啥我能帮忙的,他那个涂卡的扁头铅笔我都觉得很新鲜,瞬间嫌弃自己。”
“可惜,人生没有办法重来了。”
阿云现在最不解的问题是:考试那点辛苦,她愿意去承受都没机会了,那些有机会的人为何不珍惜呢?稍微努力一下,怎么都能有学上吧?
如果阿云还只是一个错失机会者,站在门外去想象、去羡慕接受教育的幸福,第二位主人公则带来了一个旁观着的视角。
他说:“我本来不觉得上大学有什么,老同学却告诉我,我是错的。”
“我只是读了普通二本,但我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同学,现在都不怎么联系了。不是我刻意疏远,而是我们所在环境、个人想法全都不一样,不知不觉就渐行渐远。”
李廷的初中同学邹强就是他口中没有考上大学的人。邹的父母一直在外打工,很少管他,他的成绩就一直一般,中考后去了一所职高读书。
“依他的性格,根本不愿意在职高里待到毕业,我记得读了一年就去投靠父母,跟着做生意去了。我最近一次联系他还是在同学群里。头像是他穿坐在轿车里的自拍。看上去生活很不错”
两人加了微信,互相寒暄之后了解彼此近况,李廷才知道当年那个瘦小的同学,如今竟然跟着师傅在海上讨生活,风里来雨里去的。
“也是家里的顶梁柱了,凭自己的踏实肯干,做人精明,他现在有车有房有家,说话感觉很自信的!反倒是我,除了工作环境舒服点,挣得钱未必有人家多。”
直到李廷看见了邹强在高考日发的朋友圈,邹强写的是:
“大学这事儿,命里有时终须有,命里无时莫强求。”
李廷说:“我就跟他回复:‘确实不重要,还是看个人的本事’。结果他一听就生气了,质问我:‘你懂什么!’”
那个时候李廷才明白,自己的情商有点低了,不想上大学,和没机会上大学是两个概念。
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遗憾不是能被物质生活淡化的:
“我可能只看到了他的生活美满,没去想过一个初中文凭的人,要付出怎样的辛苦才能把过上这样生活。”
自考生王卉通过自考拿到了学历。她一直有个大学梦,没想到全靠自己就实现了,她一开始还以为很难呢。
不仅她觉得难,当时,她那上初中的女儿也觉得难,不止一次问她:“妈,您这么大岁数了,每天学什么劲儿啊!”
她说:“学到老活到老,何况我还一点都不老,你凭啥觉得你妈妈没这个本事?”
“年纪是有点大,但是比那些个上新闻的大龄考生,我还是很年轻的。”
王卉的经历非常典型,参加过高考,但是没考上什么好学校。自己叛逆,也不想读书了,觉得挣钱更实在。
“我就是傻,我们家老人也不拦着。只能说观念都太落后了,一家子没一个明白人,谁上过大学啊?谁都不知道读书读出来能干嘛。都想着赚钱还能吃能穿。”
王卉一开始后悔,渐渐地认命,孩子长大一些之后又觉得不甘心。
“整天督促孩子写作业,那么小的孩子一天能写那么多字,我还不如她?我想不通。我也不愿意做那种自己飞不高,拼命让自己孩子飞的家长,感觉很无能。也想做个榜样,也想上回大学,不在乎文凭,知道人家学的是什么就好。”
因为心态放松,自己又憋着一股好强的冲劲。她慢慢地自学考过了专科。等孩子初中毕业,她已经快把本科考完了。
“我想说高考真的挺重要,我跟孩子也是这样说。我查了查中国有多少人能上大学,原来只要顺顺利利参加高考,再不济也能读个专科。可惜的是很多人没机会读高中,早早地失去了机会……”
“我曾经以为能够接受已有的忍受,忘了去自信,忘了去拼搏,其实自己一直都可以。”
第一次见到廖女士是在视频里,高领毛衣打底,外面是一件深色西服,说话不急不缓,条理清晰。上面的这一段正是她形容的过去的自己,说到在车间工作三班倒的日子时,恍如隔世。
看着她现在的样子,我也很难想象车间工作的她。
“是什么让你在这个年纪还要决定学习呢?s是家人的鼓励吗”
“不是”廖女士说,“我老公其实是不支持的,他说我都这么大的岁数了,还折腾什么啊,但是我没有听他的,我想更好一点”。
命运的齿轮在那一瞬间开始转动
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信息茧房里,说起来搞笑,互联网时代,接受新信息竟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正如想要更好的廖女士,并不知道该如何开始。
但谁也想不到,契机竟然是社区的一次免费培训。
“当时社区有一个免费培训从业资格证的课程,我去了,2个月,我坚持下来把从业考下来了”。
学习之路,就这样被开启了。
坎坷之际的偶然相遇
从业资格证的顺利通过无疑给廖女士打了一剂强心剂,也让她迈上了通往会计之路的第一步,但是很快,她就遇到了困境。
“听说从业考完之后可以考初级,我就报了一个班,但是那个老师我觉得他讲的不怎么样,也听不太懂,我就在网页上随便搜,意外看到了高知闫老师的初级免费视频,没想到很容易就听明白了,我就在高知报了初级,也考过了初级,同时认识了高知”。
“初级考完本来是想考中级的,但是我只有高中学历,所以2017年,我就报了一个自考专科,考到2019年4月。考完之后,又报名了自考本科,现在完成了2个考期了,马上也要考完了”。
在这个阶段,公司老板“劝退”了原来的会计,廖女士于是成为了公司的会计人员。
图:廖女士听课所做的笔记
改变,不只是工作
谈及学习给晓春带来的改变,晓春直言,那简直“太多了”。
“首先就是工作上面,跟以前比肯定是天壤之别,工作轻松的多,待遇也比之前好的多;然后就是生活方面,会拓宽自己的视野,学的东西多了,格局也会变宽;最关键的是学习这个过程带给我的,现在遇到工作上不会的东西,不再想着这个我不行,这个我做不了,而是会选择去面对,尝试自己去解决”。
廖女士还举了一个工作的例子,因为做的是会计,政策变化非常频繁,所以经常会去网上找一些有用的信息,说来简单,换成过去的自己,简直难以想象。
每天努力一点的人,其实已经甩你很远
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一个公式,看到廖女士的那一刻,瞬间勾起了我的回忆。
面对忙碌的工作和杂事不断的家庭,廖女士并没有悬梁刺股、废寝忘食、两耳不闻窗外事,她只不过是每天下班做好饭收拾好后,开始听直播,周末,带孩子出去上补习班或者疫情期间在家陪孩子上网课的时候,自己在一边默默学习。听起来很简单,但是这样的日子,已经重复了4年。
“想想自己做普工的时候,其实下班也就是追追剧,玩玩手机。现在也没什么变化,时间还是那些时间,不过我做了更有意义的事情”。
“我其实现在也想看剧,就每次考完试奖励自己一部,哈哈”。
我问晓春,辛苦吗。晓春笑了一下说,其实还好,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,高知App已经成为每天必须要点开的软件。
本科马上就要毕业了,晓春也要着手准备中级和CPA考试了,未来,高知将陪晓春走的更远,重塑职业未来,祝愿晓春遇到更好的自己。
后记
廖女士的故事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还在继续,回想起来,前前后后不过5年的时间,就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。
5年前的你如果像5年前的晓春一样,那你今天会在哪里,又会遇到哪些景色呢?而5年前的晓春,如果没有学习的念头,如果没有迈进那间免费培训的教室,如果没有在网上遇到高知的视频,她现在又在哪里呢?
幸运的是,晓春没有如果,不幸的是,你也没有如果。万幸的是,我们还有未来无数个5年。